文︱邓飞资炒股门户
当香港科学馆的航天展览以“大国重器”激发青年探索热情时,另一项关乎教育公平的政策调整同样意义深远——特区政府公布修订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申请资格,为受养子女设立两年居港要求,并明确部分签证持有人不再具备资助资格。这项看似行政性的调整,实则是对教育资源分配机制的优化,对香港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、青年群体的公平成长乃至国际教育中心地位的巩固,都将产生长远而积极的影响。
教育资助作为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分配的公平性直接关系到社会正义的兑现。此前,部分不良中介利用政策空隙,鼓励内地受养子女无须来港居住,仅以自修生身份应考文凭试,却以本地学生名义争夺资助学额。这种“隔空占位”的做法,不仅稀释了公帑投入的精准性,更挤压了真正在港就读青年的升学空间,形成“教育机会套利”的畸形现象。
此次修订直指核心矛盾:受养子女须在课程开班前居港满两年,且需通过在港就读证明或出入境记录(每年离港不超90天)验证实际居留状态。这一规定既不是对受养子女权益的限制,而是以“真实居住、真实就学”为标准,将资助资源投向那些真正融入香港教育体系的青年。正如公屋申请、综援等福利均有居港年期要求,教育资助的合理限制,本质上是对“权利与义务对等”原则的坚守,让公共资源真正流向需要的群体,维护“按贡献与需求分配”的社会共识。
教育的核心使命不仅是知识传授,更是对个体与社会联结的塑造。一个青年若长期不在港居住,仅通过考试参与本地教育体系,难以真正理解香港的社会文化、融入校园社群,更谈不上为这片土地的未来贡献力量。居港要求的设立,实际上是为教育过程“充实内容”——两年的在港生活,意味着青年有机会参与本地课堂讨论、体验社区服务、结交多元友谊,在真实的社会互动中建立对香港的认同与情感联结。
从教育质量角度看,这一调整也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。香港高校的课程设计紧密结合本地社会需求,如商科课程侧重国际金融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,社会科学课程关注“一国两制”下的治理实践。真正在港生活的青年,能更深刻理解课程背后的现实语境,将理论知识与本地实践相结合。相比之下,“隔空求学”者难以获得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,既浪费教育资源,也不利于自身成长。修订后的政策,无疑为培育“扎根本土、兼具国际视野”的青年人才铺平了道路。
优秀的教育政策往往兼具本土适应性与国际借鉴性。此次修订参考了英国、新加坡等教育强国的成熟经验:英格兰地区要求即使本国公民也需居满3年才能享受本地生学费;新加坡则对永久居民与公民实行差异化收费,并通过就业限制确保人才留存。这些做法的共同逻辑是:教育资助不仅是一种福利,更是一种“社会投资”,需要与受资助者对本地发展的参与度相挂钩。
香港作为国际教育中心,既要保持开放性以吸引全球人才,也要通过合理规则保障教育生态的稳定。修订后的政策并非关闭大门——不符合资助条件的青年仍可申请就读,只是须按实际成本支付学费,这与国际惯例完全一致。事实上,真正有意来港发展的家庭,完全可以通过提前规划满足居港要求:2027至28学年实施的过渡安排(仅需居港1年),已为家庭适应留出充足缓冲期。这种“既守底线又留空间”的设计,既能杜绝投机行为,又能保障人才引进的延续性,可谓两全其美。
从更宏观的视角看,这项政策调整是香港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一步。它不仅回应了社会对公平的呼声,更为香港建设“教育枢纽”奠定了制度基础——一个资源分配公平、规则清晰透明的教育体系,才能真正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发展,才能让青年在公平竞争中实现自我价值,最终为香港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恒正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